
cpe氯化聚乙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
【摘要】:
氯化聚乙烯(国内俗称CPE,规范名称为PE-C),是乙烯分子中部分氢原子被氯取代后生成的--种高分子氯化物,按分子中氯含量可分为轻质塑料(含氯量为15%)、弹性塑料(含氯量16%—20%)、橡胶弹性体(含氯量25%—50%)、半弹性皮革状聚合物(含氯量51%—60%)和玻璃状脆性树脂高氯化聚乙烯(含氯量61%—73%),通常是由聚乙烯经氯化改性而制得。
1966年联合化学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家CPE氯化聚乙烯生产公司,1967年道化学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,并占领了市场,1968年联合化学公司将CPE技术专利转让道化学公司。我国CPE的开发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,由安徽省化工研究院首次进行了聚乙烯的水相悬浮加压氯化试验, 1976年在安徽芜湖化工厂(现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氯化聚乙烯分厂)建成100吨中试装置;1983年在江西星火化工厂建成了千吨级CPE氯化聚乙烯工业生产装置并获得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由此,揭开了CPE氯化聚乙烯在我国发展的序幕。进人上世纪90年代,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氯碱工业的发展,CPE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,山东潍坊化工厂(现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)在采用安徽省化工研究院水相法CPE氯化聚乙烯技术基础上于1990和1995年两次成功地引进德国赫斯特公司的CPE生产技术和设备,对CPE氯化聚乙烯在我国规模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,加强企业间的交流,由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和氯化聚乙烯生产企业共同发起申报,并经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批准,于1996年在南通行业会议上成立了氯化聚乙烯专业委员会,推选安徽省化工研究院为专委会主任与秘书长单位。从1996年到2002年间,氯化聚乙烯在我国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,产品有市场,企业有利润,企业环保安全意识强,环境治理与风险防范措施得力有效。从2003年至今,氯化聚乙烯在我国产能迅速扩大,生产企业由原先的十几家迅速壮大为六十余家,氯化聚乙烯企业出现了竞争激烈,效益差,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。